7月14日上午,昆仑健康保险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参加网易财经“聚焦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直播时表示,上半年宏观数据亮点颇多,比如预期之外的出口回暖,另一个是地产投资比较亮丽,韧性十足甚至超预期,地产投资与外贸都可以作为上半年或二季度经济增速非常明显的亮点。
张玮认为,虽然二季度GDP增速超预期,但政策转向不会太明显,产业政策还会继续发力,唯一略有转向倾向的是货币政策,但也只是边际收紧,对实体经济整体支撑上还要继续发力,所以不用太过担心政策随着数据亮丽而有所转向。
经济的四个亮点和六个不足
亮点有四:一是经济总量,包括工业增加值,二季度GDP增速3.2%,超出市场预期;第二除总量亮点外,地产投资是超预期的,土地购置也存在非常明显的转换预期;第三个亮点是外贸修复超预期,特别是与东盟的往来不断提升;第四个是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居家办公相关,带动了信息传输,包括软件、信息技术等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亮点之外也有不足:第一是消费复苏略显乏力,企业利润受压缩、就业不乐观最终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滑;第二是制造业投资复苏比较缓慢;第三是外贸方面,从进出口总量上东盟代替美国成为第一,但其对中国出口的吸纳比例趋势从3月开始连续降低的,考虑到前期出口超预期多是依靠早期订单的消化以及医疗用品大幅供给,下半年出口的持续性还有待考量。
第四方面是对于财政的担心,全年托底经济依靠的是基建投资,而基建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加上抗击疫情的需要,都意味着财政赤字的走扩;第五是通胀问题,最近CPI又有了小小的提升,前期的非洲猪瘟叠加现在的洪涝灾害,天灾以及海外市场疫情反复,都有可能对我国物价造成短期不确定的向上反冲,短期来讲还是要面临通胀走高的风险;第六是产业链问题,疫情使很多地方停工停产,更多牵涉到跨国产业链可能被中断,部分零部件可能会供应不上,早层产业链供应断裂。另一方面,中美的问题也会涉及到关键零部件断供的风险,这些在微观层面都是对产业链比较大的冲击。
下半年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基建和消费,制造业有望超预期修复
张玮表示,全年“稳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投资,基建投资比较明确两点:一是项目启动是公开的,是可以测算的,再就是资金来源,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包括1万亿特别国债里有7000亿作为基建,基建投资是比较稳经济的支撑。对于消费而言,如果疫情防控到位,企业开工,人们可以上街购物,商店也不再关门,未来也可以加大消费需求。
进出口方面,下半年不确定因素比较大,毕竟上半年外贸超预期有两点原因,一是前期订单的消化,二是疫情防控物资,这两方面都不具备可持续性。不仅如此,尽管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其对我国出口吸纳占比是逐渐走低的。
固定资产投资三大核心(制造业、基建、房地产),基建是稳的,房地产超预期,如果没有太多地产的严控政策,下半年地产有可能会继续延续强势。特别地,企业利润的边际回暖有利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意愿走高,也有望对制造业投资形成助推。
下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取向
张玮认为,现在市场预期一致,因为财政方面在“两会”时就提出来了全年发债规模,货币政策讲究精准滴灌,防止水流向资产泡沫,抑制钱的流向促使脱虚向实,所以不管是货币还是财政,都更强调精准滴灌。
市场最大的悬念在于货币政策,实际上货币政策期望两点:一个降准,另一个是降息。降息短期一两个月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降准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财政方面压力比较大,发债弥补财政资金的问题,这些债务压力就由承销银行担当起来了,银行担当起来就意味着银行肩头的流动性压力比较紧,需要给银行放松流动性压力,这相当于通过降准对冲发债造成的银行资金端的流动性压力。
降息比较倾向于传统货币政策,属于真正地大规模货币宽松。这部分短期还没有必要,中国保持正向利率或至少能保持中外的利差,都是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外资倾向于流入购买人民币资产的,包括中国股市、债市、中国投资,所以在货币政策降息节奏上还是比较谨慎。
对于货币政策,张玮认为下半年还是边际收紧,强调精准滴灌,但并不意味着是态度转变,不用太过担心上半年大水漫灌;其次是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把好刚用在刀刃上,这就可以解释为货币政策放水,比如降准,那就是对冲商业银行发债压力;二是更多扶持小微民企,更多扶持国家提倡的高新产业。
关键词: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