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的供给能力正在迅速恢复,规上企业开工率达到99%,中小企业复工率也达到了70%以上,经济频现积极的回暖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近日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全国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汇报,分析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判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要求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事实上,随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稳投资、促消费的政策和手段,国内供需两端均已出现明显恢复。
经济前瞻指标向好
3月份的PMI指数已出现V型反弹。3月份制造业PMI为52%,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表示,3月PMI数据反映企业当前复工进度较好,国内供需两端均出现明显恢复。目前政府和监管层短期内出台的各项针对疫情的政策已经较为充分,随着政策的加快落地和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政策效应已逐渐显现,国内经济开始进入温和恢复的轨道。
其中,工程机械数据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3月份挖掘机销量超预期。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行业统计数据,3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49408台,同比增长11.6%。其中,国内市场销量46610台,同比增长11.2%;出口销量2798台,同比增长17.7%。
中银国际发布的研报认为,3月中旬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已步入需求旺季,预计4月份行业销量将继续火爆,国内市场销量环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比有望实现60%以上的高增长。近期国内逆周期调节政策也在不断加码,内需的发力也能较好对冲海外需求的短暂下滑,在促内需背景下全年销量有望持续超预期。
基建项目纷纷启动
上述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政策,强调要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撰文分析,应当看到,我国投资空间依然广阔,投资潜力依然巨大,投资韧性和活力依然强劲,保持投资平稳健康增长的基础依然稳固。
据统计,3月份国家及省市级发改委、交通运输厅共批复了约33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项目合核准建议书以及环评公示等,总的项目投资额近3500亿元。包含约831亿元的公路项目、1103亿元的铁路项目、1295亿元的城轨交通项目、90亿元的水利电力项目、110亿元机场项目以及约50亿的港航、市政工程。加上1~2月份,一季度已经发布了约有7815亿元的项目动态。
4月份以来,各地纷纷集中开工一批新基建项目。比如4月8日,湖南省长沙市106个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近30亿元;4月3日,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同日,贵州省583个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37亿元。
新基建也在加速建设。国家电网吉林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近日透露,正在梳理2020年实施的续建和新开工项目以及科学谋划“十四五”项目,将推动政府谋划东北第二条特高压线路。据悉,国网吉林电力公司目前新基建工程项目已开工47项。今年及“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投资395.22604亿元,新基建计划项目614项。
公开消息显示,国家电网今年特高压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将达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近5411亿元。截至目前,在建的9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已经全部复工,正在加速建设。
5G方面,根据三大运营商最新公布的年报,2020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总额约334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5G投资达1803亿元,同比增长338%。如果再加上中国铁塔的5G相关开支,2020年国内5G基站投资的总规模就达到了1973亿元。
当前,全国各地5G基站建设如火如荼。日前,全球首个5G独立组网共享基站开通,在广东、福建等地实现业务首通;浙江推出全国首个“5G+智慧路灯充电桩”,集智慧照明、5G通信、汽车充电、视频监控、信息交互为一体,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在闵行区浦江镇成功部署了全球首个采用32T高传播速率设备的5G站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正处于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有效的投资才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然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不同省份工业化发展进度不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不同,新基建需要“因地制宜,视需而建,量力而行”。
刘哲表示,中西部地区在债务率和负债率适度的前提下,针对交通运输和民生等短板,传统基建还需要继续发力,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货物流通和工业生产。而对于中东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应加快网络、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创新升级以及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条件。
消费券实现“精准造血”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再次出现在会议中。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刺激消费、促进市场复苏成为政府经济恢复工作的重点。中国当前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约为60%,其中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制约经济恢复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供给冲击”变为“需求约束”。
近一段时间,多地宣布向市民发放消费券,金额已近百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无论从变相增加收入,还是提升边际消费倾向的角度,消费券对于消费都有提振作用。
发放消费券相当于是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压力。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撰文表示,总体上看,有条件的地区直接向民众发放消费券,既刺激了短期消费,又精准地支持了相关行业的复苏,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与直接发钱相比,发放消费券更能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起来,刺激效果更明显。此外,消费券还可以显著改善经济低迷时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为后续促消费、扩内需的长期政策落地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是,消费券更多只是起到短期的刺激作用,不能为后续消费扩张提供持久的增长动力,它只是一次性地提升了居民购买力,无法改变人们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另外,政府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给财政造成压力,对于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城市而言并不适合,如果大面积发放还有可能引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付一夫表示,消费券不能盲目地大规模发放,而是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并配以长期政策的实施;同时还应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保证产能的恢复与产品的供给,以供给侧的复苏来配合需求侧的消费提振,如此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关键词: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