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武汉,湖北其他地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针对这16个市州区,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其主要经济数据、人口流动数据以及医疗资源数据。
16个市州区中,不少城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口呈净流出状态。在医疗资源方面,除了荆州、十堰、宜昌、襄阳等少数几个地市外,其他地方的医疗条件均较为薄弱,尤其是人口大市黄冈等,医疗资源力量有待加强。
经济数据:武汉周边地区发展滞后
湖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28.31亿元,居全国第7位,人均GDP达到77387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西部第一位。
不过,湖北省内各地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由于目前湖北省内各地市2019年的具体数据以及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后修订数据尚未揭晓,因此采用修订前的2018年数据作分析。
从湖北各地市的发展来看,省会武汉一城独大的态势十分突出。2018年,武汉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7.7%。武汉之外,襄阳以4309.8亿元位居第二,但仅为武汉的29%,宜昌以4064亿元位居第三。
近几年来,湖北把宜昌、襄阳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武汉相互呼应,形成“一主两副”的鼎足发展格局。因此,即使经济总量与武汉相差较大,但襄阳和宜昌比其他地市的优势仍十分明显。
再看人均GDP,其大致可以衡量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2018年,武汉以13.5万元的人均GDP在省内遥遥领先。除武汉外,有5个地市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宜昌、鄂州、潜江、襄阳和仙桃。
在榜尾端,有五个地市的人均GDP低于4万元,属于经济较为滞后的地区,分别是恩施、黄冈、荆州、神农架、孝感。其中,黄冈、孝感和荆州都属于人口较多的地市,尤其是黄冈户籍人口高达740万,常住人口也有633万,但是人均GDP仅为32124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城市圈来看,武汉“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但在武汉城市群中,只有鄂州、潜江、仙桃这三个常住人口100万级别的小城市人均GDP高于全国,而黄冈和孝感这两个紧挨着武汉、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人均GDP都低于4万元。
作为地级市,中心城区强不强,对整个地级市经济发展都十分关键。有些地级市如黄冈、孝感,尽管市域范围内人口很多,但大多数分布在下辖的县和县级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较小、企业少,就业机会也就少,中心城区对市域农业人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都较为有限,因此全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也比较低,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就直接流入到武汉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除武汉外,湖北其他城市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是襄阳,达123.45万人,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此外宜昌达96.4万人。
襄阳和宜昌这两个离武汉较远的城市,虽然不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但作为省域副中心,这两个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较大,集聚的产业和人口更多,因此整体的经济水平也比较高。
相比之下,黄冈中心城区只有32.32万人,孝感54.9万人,咸宁41.24万人。经济欠发达又紧挨着省城武汉,包括黄冈、咸宁等武汉周边城市的人口大量外流。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18年,湖北各市州区中,除了武汉和宜昌,其他地方均呈现人口净流出的态势,其中黄冈、荆州、恩施和咸宁的净流出都超过了50万人,黄冈更是超过了100万人。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黄冈、孝感等武汉周边人口大市经济发展滞后,与襄阳、宜昌差距较大,有多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中心城市有辐射半径,武汉对300公里以外的地方辐射力就比较弱,这些地方就更容易形成省域的副中心城市,总体上讲襄阳、宜昌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另一方面,襄阳与宜昌原有的发展基础都很好。首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襄阳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宜昌则是长江中游到长江下游的咽喉。此外,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鄂西北的山区布局了不少企业,到80年代后,很多产业都搬出山区,转移到襄阳、宜昌的中心市区,因此这两地的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好。
相比之下,黄冈、孝感等武汉周边城市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比如黄冈只有一个市辖区黄州区,这些年黄冈把黄州区作为重要增长点,吸引了不少产业集聚,但总体上中心城区面积小、人口少,基础薄弱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而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黄石,由于近几年水泥、电力、钢铁冶炼等传统高耗能产业进入到一个瓶颈期,目前发展也较为一般。
彭智敏说,武汉周边城市因为与武汉距离比较近,人才、产业、资金等要素都愿意到武汉去,总体发展成本比较低。当然,目前鄂州、孝感等武汉外围地区与武汉的分工协作不断加强,承接了不少一般制作制造业转移。
他分析,武汉周边城市很难像襄阳、宜昌那样作为单独完整的副中心城市来发展,必须要与武汉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布局梯度合理的体系。但目前武汉还没有像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外溢效应,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层次上还没有拉开距离,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服务作用不够,给周边城市带来的实惠效应还不够。
因此未来武汉城市圈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降低人、物、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成本。未来武汉需要尽快提升产业层次,形成研发设计、运营、市场等环节在武汉,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体系。
医疗资源:人口大市都需要一个医学院
医疗资源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经济发达的城市,医疗资源也往往更雄厚。此外,城市的行政等级、地理区位、医疗院校资源也十分重要。
在包括武汉的17个市州区中,有5个城市的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量超过6.68张的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十堰位居第一,为8.73张;恩施和宜昌都超过了7张;咸宁略高于全省水平。有12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是天门、仙桃和潜江这三个省直辖县级市,仙桃和潜江都不足5张,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从每千人拥有的医师数来看,包括武汉在内,共有6个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武汉高居第一,之后是十堰、神农架、宜昌、咸宁、荆门。
数量只是一方面,质量更为重要。通过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湖北省医院等级情况查询,在三甲医院方面,省内其他地市与武汉存在巨大差距。数据显示,武汉有三甲医院24家,其他地市中,荆州最多,达9家,十堰和襄阳都达到了5家,宜昌和孝感达到了4家。
值得注意的是,荆州、十堰和襄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地拥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医学院,医疗教育科研水平较强,带动了当地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比如荆州就是一个典型。坐落于荆州的长江大学是目前湖北省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2003年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目前,长江大学医学部共有1个基础医学院、7个临床医学院、1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地处鄂西北山区、远离武汉的十堰市,虽然人口只有300多万,却拥有5家三甲医院。十堰是著名的汽车城,三线建设时期创办了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86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1994年独立设置定名为郧阳医学院,2010年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学校现有6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三级综合型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太和医院拥有鄂西北地区唯一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心。
此外,好的医院,离不开好的大学,全国百强医院基本都是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附属医院依托大学雄厚的基础医学力量,通过教学相长,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加快医院自身建设。此外,医学院也是地方医疗资源投入和争取相关政策的一个重要平台。
目前单独设置的医学院校较少,绝大多数城市目前发展医学院校,往往依托于当地已有的综合性大学,打造医学部、医学院,进而提升当地的医疗资源和实力。
对一些人口大市来说,创办、提升当地医疗院校水平十分重要。尤其是像黄冈这样的人口大市,700多万的户籍人口,却只有2家三甲医院,医疗力量相当薄弱,亟需补强。
而对武汉城市圈周边的一些中小城市来说,如何依托武汉雄厚的医学院校资源,加强合作,加快建设,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