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期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杰在做客人民网访谈间时表示,临港新片区在政策力度和放权力度上是前所未有的,超过1/3的政策和任务都已经落地、实施,未来将做好 “五个重要”推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自今年8月6日揭牌以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直备受关注。运行两个多月以来,新片区的进展如何?面对公众关心的问题,陈杰一一做了回答。
临港新片区的“新”有四大特点
人民网记者: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曾进行过扩围。而对于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与之前的扩围比较,“新”在何处?
陈杰:临港新片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贸区扩区,而是一个全方位、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所以,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新”的特点。
第一,更加突出自由化。具体来讲,就是在五个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一个便利(信息快速便捷)上做了更多制度化创新。
第二,赋予更多任务。临港新片区除了要积极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融合和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一步引领长三角向更高水平的开放迈进。
第三,突出产业功能。临港新片区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前沿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差异化服务行业。
第四,突出放权。凡是能够让临港新片区获得更加自主的改革、自主的开放、自主的管理,上海市委市政府都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总体来讲,政府方面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给予了临港新片区很多的政策支持。
超1/3政策和任务已落地、实施
人民网记者:临港新片区揭牌两个多月来,建设筹划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杰:7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总体方案。8月3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又发布了支持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支持政策。管委会把总体方案和特殊支持政策做了任务分解。
管委会把总体方案分解为78项任务,把特殊支持政策分解为80个举措,再加上自动使用的相关政策、需要突破和制定的政策共176项任务。管委会把上述176项任务都落实到人,落实到部门去全力推进。
目前,超过1/3的政策和任务都已经落地、实施。其余的政策和任务在加快的制定、待出台,我们希望在年底之前将这些任务全部落地。总的来讲,成立两个月以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从五个方面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管委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人才、金融、产业等。
二是全力推进规划统筹。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是面向长期的任务,不仅要立足于目前的产业基础,更多的是构筑上海长期发展的优势,管委会在进一步研究制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一些专项规划等。
三是全力推进产业集聚。临港新片区的效应在不断凸显,短短两个月期间,有1329家企业落户到新片区,最近又举行了62家签约,总计带动了260亿的投资,还有一批产业的项目已经开工和建设。
四是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临港新片区在落实行政审批权下放过程中,还在做好信息系统的构建,管委会希望将新片区打造成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的营商环境。
五是全力推进长远发展的构建。管委会在很多具体制度改革方面推进相关举措。两个月来,临港新片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接下来会继续全力推进好。
做好“五个重要” 推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人民网记者: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要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您认为,从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出发,应如何理解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战略性定位?
陈杰:临港新片区将推进在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上的进一步开放,重点是要做好“五个重要”:
一是要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集聚国际优秀人才、全球协同的科技创新重要基地;二是要把临港新片区统筹利用好,发展成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三是要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四是希望能够成为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重要通道;五是希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制度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 面向企业创新举措
人民网记者:针对优化营商环境,临港新片区如何有效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同时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
陈杰:在营造营商环境过程中,管委会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工作作风、服务质量上进一步提高整体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做进一步的改革,对原有一些行政审批的流程、程序进行优化,形成对接国际贸易准则的审批整体程序。
对此,管委会在前期还做了很多改革举措。比如,特斯拉在临港新片区的落户,从签约到拿地仅用了5个月,从拿地到出车、到整体建设完成仅10个月。
在背后,管委会进行了许多创新的举措,将原有的流程针对企业需求进行创新性、制度性改革。今后,在临港新片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中,管委会还将借鉴特斯拉审批过程当中形成的一些创新性举措。(责编:申佳平、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