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晶澳科技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13.02亿元,同比增加59.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9亿元,同比增长35.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8.47亿元,同比增长35.71%。值得一提的是,晶澳科技去年研发投入27.18亿元,同比增长87.05%,占营业收入6.58%。
对于业绩增长的驱动因素,晶澳科技董秘武廷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从行业层面来看,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减碳目标的提出,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旺盛。从公司层面来看,公司最早开始探索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了电池组件出货量较大幅度增长;通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稳步达成技改升级及新产能建设目标,不断提升研发工艺技术水平,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之下,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光伏装机规模、组建出货量和价格双双上升。这是去年光伏产业链业绩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随着地缘冲突引发的高油价问题,光伏产业利好将得以维持,估计今年整个上半年光伏产业的表现都会比较好。”
受益光伏行业高景气度
2021年电池组件出货量达25.45GW
在“双碳”背景下,2021年光伏装机需求旺盛,行业持续高景气度。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年版)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54.88GW,同比增加13.9%。未来,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将快速增长。在多国“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转型及绿色复苏的推动下,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超过220GW。
受行业高景气度拉动,晶澳科技电池组件出货量持续领先。年报显示,2021年晶澳科技电池组件出货量25.45GW,其中海外出货量占比60%,国内出货量占比40%。根据PVInfoLink的统计,2021年度公司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二名。
武廷栋对记者表示,“尽管在去年新冠疫情不断、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国际海运运力不足、运费高企的不利情况下,但是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背景之下,光伏行业具备未来大幅上涨的空间。过去两年,头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股价和市值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未来优秀头部光伏企业也将向市场印证和反馈,光伏行业的确可以成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报中,晶澳科技还披露了2022年经营目标,公司今年将进一步深耕全球市场,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目标为35-40GW.2022年,公司将稳步扩张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预计到2022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超50GW,硅片和电池环节产能达到组件产能的80%左右。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武廷栋坦言:“一是不断的去兑现业绩,体现公司价值,实现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二是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加强公司内审内控,同时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通过创新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运营水平。”
回A三年市值增长超千亿元
“跑马圈地”扩充一体化产能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晶澳科技于2019年私有化回归A股资本市场以后,公司股价一路向上。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2019年12月13日至2022年4月29日,晶澳科技股价累计涨幅达628.96%(后复权)。2019年12月13日公司市值为151亿元,2022年4月29日公司市值为1303亿元,市值增加1152亿元。
随着晶澳科技的回归,天合光能、大全能源、晶科能源等在美股上市的光伏公司也相继登陆A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汇聚A股,光伏行业马太效应逐渐凸显,龙头企业纷纷利用融资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等不断扩张产能、加速抢占市场。
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晶澳科技组件产能近4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2021年,曲靖10GW拉晶及切片(曲靖20GW拉晶切片项目第一期);宁晋4GW电池、扬州6GW电池;合肥2GW组件、越南3.5GW组件、义乌5GW组件、扬州6GW组件等新建、技改升级项目顺利投产,各环节产能规模有序增加。曲靖10GW拉晶及切片(曲靖20GW拉晶切片项目第二期)、包头20GW拉晶及切片、越南3.5GW电池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按照公司未来产能规划,2022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超5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
同时,为了提升公司产能规模,完善公司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去年8月23日晶澳科技启动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20GW单晶硅片项目”、“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发中试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截止目前,募集资金已全部到位,募投项目“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20GW单晶硅片项目”的一期项目10GW也已顺利投产。
万联证券分析师江维表示,“看好一体化企业盈利能力,经验和规模壁垒下未来格局向好。与专业组件厂相比,通过硅片到组件整合、压缩成本,一体化企业具有0.04-0.12元的单瓦成本优势。一体化企业拥有较强的经验和规模壁垒,15年以上的行业积淀叠加5-10亿/GW的投资额,新进入者很难形成后发优势,随着未来行业扩产加快,一体化竞争格局将优于其他领域”。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