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如私募,尽管指数看似波澜不惊,却已在“磨刀霍霍”。
中基协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私募基金存续规模大增近3000亿元,达到13.69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达到2.47万亿元,较上月增加1142.01亿元,环比增长4.85%,在所有类别的私募基金中增幅最大。
私募机构提前加仓,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作迎接MSCI扩容的“抢跑”之举。颇有意思的一个巧合是,前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加盟百亿私募保银投资,也被视为国内资金全球化视野的又一个信号。
与低迷大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月13日,贵州茅台(600519,股吧)(600519.SH)等蓝筹股逆势刷新历史高点。
私募提前埋伏
11月8日凌晨,MSCI三季度评议结果公布,MSCI将迎来年内最后一次扩容,也是“三步走”计划的第三步。此次扩容将于11月26日生效,生效后MSCI中国指数中将增加204只A股股票,其中189只为中盘股。值得一提的是,扩容后A股纳入因子将从此前的15%提升至20%,也是MSCI历史上最大单次扩容。
根据此前扩容经验,11月26日生效当日还将迎来被动型资金的集中入场,并刷新历史纪录,也意味着单日净流入规模再创新高。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本土私募机构也为此做好准备。10月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较上月增加1142.01亿元,环比增长4.85%。
“外资私募布局中国A股市场未来是一个较大的趋势,最近两年已经有不少外资行业巨头布局,预期未来仍旧有非常大的空间。对于本土私募而言,既是竞争对手,也是进步的一大动力。”分析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我们老总的观点也是明年会继续涨,所以觉得现在是布局的时候。”北京一位百亿私募机构人士与第一财经记者私下交流时也表示。
在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看来,私募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市场行情是高度相关的,特别是今年市场行情好转之后,私募募资能力和产品发行都相比于去年大幅提升。10月份规模大增1000亿元,这也反映出私募对2020年的市场行情是看好的,私募开始着手战略布局2020年。
“10月份私募规模的增长,和今年来其他月份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所以我觉得这个规模的增长和私募仓位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所以私募备案规模的增长,也不能单纯地和MSCI联系在一起。”刘有华则称。
颇有趣的一个巧合是,张智威正式加盟保银投资,担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一职。这也是今年以来第二例外资行首席加盟本土百亿私募。年初,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Guard Capital合伙人高滨加盟凯丰投资,任首席经济学家。
“张博士昨天才刚刚到岗。”对此,一位接近保银投资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消息立马就传出来了。”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百亿私募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前十个月,可统计的25家百亿私募中,今年以来收益率均为正,其中收益最高的是盘京投资,今年前十个月的收益率达到57.23%;进一步来看,17家股票策略私募平均收益率为28.5%,中位值为27.73%。
此外,管理规模在50亿以上的大型私募在10月份增加了15家;百亿规模以上的新增了2家,扩大至260家。规模在50亿至100亿的私募新增13家到289家。
众蓝筹齐创历史新高
11月13日上午,贵州茅台(600519)开盘后震荡上行,盘中一度冲至1227.8元/股,刷新历史高点。截至当日收盘,贵州茅台报收于1224元/股,全天涨幅为1.86%。
事实上,不只是贵州茅台,医疗板块的长春高新(000661,股吧)(000661.SZ)、爱尔眼科(300015,股吧)(300015.SZ)、我武生物(300357,股吧)(300357.SZ),芯片板块的圣邦股份(300661,股吧)(300661.SZ)、卓胜微(300782,股吧)(300782.SZ)等都强势创出历史新高。
一种解释是,这些蓝筹是外资颇为偏好的品种。统计显示,11月MSCI扩容的总规模或超2800亿元,其中被动型资金规模或超560亿元,主动型资金或超2255亿元。被动型资金作为跟踪指数配置的增量资金,在MSCI扩容生效当日的净流入规模或最为显著。主动跟踪型资金则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需求,或提前分批入场。
“主动型资金之前已经建仓了,效果肯定有,但是MSCI被动配置的效果我觉得也会比较一般。”上海一位私募投资总监表示,“今年来电子板块涨幅很大,比如最近很火的无线耳机,不少概念股已是大牛股,对于传统耳机也是一种替代趋势,但是很难说得清楚。”
“这个市场是一个专业化、机构化的市场,这部分资金只愿意买好的东西,贵了之后只会更贵,今年估值给得贵一点,明年业绩增长了,估值也就下来了,不断做估值切换。但如果是差的标的,即便估值再低也不会有人去买,所以你看大盘指数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好的股票却一直在涨。”该上海私募投资总监表示。
一个月前喊出“年内最后一个做多窗口”的中信证券(600030,股吧),日前也表示,科技板块三季度业绩复苏趋势明显,基于自上而下分析,判断国内科技板块已进入中期业绩复苏通道,看好板块未来2年业绩表现。三季度以来的市场快速上行,推动科技股估值、仓位水平修复至相对均衡状态,同时选股框架更多向PB-ROE倾斜。
第一财经记者拿到的一份私募基金清和泉电话会议文件显示,清和泉认为当前处于第三轮人工智能周期的上半场,根据历史时间长度来看,下半场有望起始于2022年~2023年。所以当下科技股仍没有迎来全面爆发的时期,驱动国内科技股的逻辑主要是政策顶层引导和国产替代进程,盈利驱动的逻辑仍然相对较弱,而单纯靠估值驱动的行情一般表现为短且快,并且会夹杂着较大的波动。
至于目前的消费和科技龙头公司估值到底高不高,清和泉认为,那要看跟什么样的基准进行比较。
“如果简单看PE ,肯定不能算低估,但估值方法不是单一的,如平稳的高分红公司,就适合用DDM估值,随着分红率的提高,股价也会上涨,表现出PE在提高;而一些龙头公司,虽然增速一般,但通过提高分红率和回购比例,ROE也相应提高,PB也在上升;而对于空间很大的成长型公司,市场更愿意采用目标市值法,即5~10年后公司能够做到多大的收入和体量规模,再乘以远期的目标市盈率,得到一个目标市值,如果这一目标市值是目前市值的好几倍,虽然静态PE很高,只要投资逻辑没有变化,投资者依然愿意继续持有。”清和泉观点认为。
(责任编辑: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