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华大基因(300676)发布公告称:广发证券罗佳荣 朱新彦、国联证券郑薇 林海霖、淡水泉投资谢兵、申万宏源证券陈旻、东方证券王光宇、浙商基金黄文敏、中国人寿闫自超于2022年4月26日调研我司。
本次调研主要内容:问:请介绍下2022年公司对新产品研发的重点方向以及未来3年的产品布局规划?
答:2022年及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前瞻性产品部署和产品资质的申报,包括海外的产品资质储备,支撑公司现有主要业务领域,将在如下领域进行具体的战略性布局:在生育健康领域,推动产前筛查的检测前移,聚焦孕前及孕早期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加大对于单基因病的一级预防如地中海贫血和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市场拓展;推动传统基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向升级版无创全因的逐步转化,目前已初显成效;加速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覆盖度提升,快速切入新生儿基因筛查赛道。在肿瘤防控方面,在现有肠癌、肝癌检测及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多癌种早筛的产品开发和应用转化、临床性能验证、国内外资质申报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围绕多类肿瘤构建肿瘤“预、筛、诊、监”闭环的全体系产品布局。在感染防控方面,围绕传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及用药需求,建立从社区筛查到医院疑难危重感染检测,从已知到未知的全方位病原微生物检测产品体系,打造感染防控的高中低通量产品多极发展。此外,公司也将关注遗传性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通过精准检测技术助力慢病管理领域的实践应用。
问:公司现金资产的使用情况是如何规划的?
答:截至2021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65.90亿元,理财产品余额20.48亿元。较为充裕的现金资产将为公司的后续业务发展奠定先发优势。具体而言,公司将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现金资产规划: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包括开发新产品、升级和优化原有产品以及加快资质报证,特别是海外资质报证,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次,生产性相关的投入,例如募投项目建设、海外本地化发展的实验室、IVD工厂等建设投入,为企业长期发展适当配置不动产,提升资产质量。再者,公司积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围绕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领域,适时进行股权投资,促进公司战略落地和经营发展,例如在海外,通过合资公司模式撬动本地资源,巩固渠道,推动海外业务拓展及落地生根。此外,在保证日常经营运作资金需求及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加强闲置资金的现金管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增加公司现金资产收益,保障公司股东利益。
问:新冠疫情之后,如何看待基因科技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答:随着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如生育、肿瘤、病原微生物、消费级基因检测等终端应用场景的不断成熟和渗透率的提升,高通量测序的市场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预测,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1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期间复合增速保持在18%。此外,全球范围内疫情逐步趋于平稳,但防大于治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知,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冠疫情有望成为精准医学检测技术规模普及的加速事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各国关注对象,而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范围也将会从针对突发性的疫病防控逐步延伸到生育、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各领域。国内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如部分地区将NIPT检测纳入医保,“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也为生命健康行业的早筛早诊早治、预防关口前移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基因科技在民生应用方面的快速发展。
问:在肿瘤临床应用方面,PARP抑制剂的临床获益过程,如何看待BRCA,HRD和HRR检测的顺序?公司相关产品资质申报是如何规划的?
答:PARP抑制剂是妇科肿瘤领域发展的靶向治疗方法,BRCA基因检测可指导PARP靶向精准治疗,FDA已批准BRCA作为奥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国内也有相关的靶向治疗药物陆续获批,部分已纳入了医保,有望加快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作为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应用,华大基因和阿斯利康在奥拉帕利中国注册药物临床试验过程有紧密合作。BRCA基因突变的携带率一般在10%-20%的范围,而临床发现部分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也可能在PARK抑制剂中获益,因此,HRR(同源重组修复)和HRD(同源重组缺陷)作为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应用而生,可以显著提高PARP抑制剂的获益人群比例,为BRCA突变阴性的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在国内临床应用中,首选BRCA检测,再选HRR和HRD检测。华大基因一直深耕PARP抑制剂伴随诊断的相关检测业务,历经9年完成BRCA-HRR(同源重组修复)-HRD(同源重组缺陷)检测的全产品布局。公司自主研发的BRCA1/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及配套提取试剂和软件均已获得CE准入资质,国内资质注册申请已获得受理,目前处于注册发补阶段。公司在2020年推出自主研发的华然迪?同源重组缺陷评分检测,是国内首批上市的HRD评分产品。该产品在2021年进行了全新升级,可同时实现HRD评分及HRR基因突变的共同检测,提升了检测效率,涉及的两项专利已获得授权,公司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中国检测公司的首篇该领域相应技术文章,该产品在检测技术、数据积累等方面具有行业领先优势。
问:请介绍公司肿瘤防控产品目前的推广策略以及市场格局情况?
答:随着肿瘤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新型分子检测技术的肿瘤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公司快速布局肿瘤早筛领域,在2019-2020年度已完成肠癌、肝癌产品开发和上市(商品名分别为华常康?无创肠癌基因检测、华甘宁?无创肝癌筛查基因检测),目前已完成多癌种检测技术原型开发,并同步推进相关产品的资质申报工作。国内资质方面,HPV检测产品、肺癌组织检测产品已获批;肠癌检测、BRCA基因检测产品、肺癌ctDNA液体活检产品、泛癌大panel检测产品、同源重组缺陷(HRD)检测产品、肿瘤微小疾病残留(MRD)检测产品等资质申报均在推进过程中。此外,近两年来,公司肿瘤检测产品亦在海外获得了多项资质准入,为国际化业务拓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问:MRD检测的技术难点主要在哪些方面,公司产品如何平衡产品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答:MRD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精准检测出低含量的肿瘤信号,尤其是在复发监测方面的应用。公司的华见微?肿瘤MRD定制化检测产品具有超高深度、个性化、灵敏度高等优势,结合公司自主开发的检测算法,通过已知突变位点筛选出较合适患者的信号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发现微量残留肿瘤细胞从而有效帮助患者获得及时的治疗。
问:公司MRD检测产品市场推广情况如何?
答:微小残留病灶是公司肿瘤防控领域重要的产品方向,公司近年来一直强化在该领域的技术布局。公司与美国Natera公司联合研发基于DNBSEQ?测序技术、针对实体瘤患者定制化监测的Signatera?MRD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也是美国市场上的领先水平。公司已完成该技术结合国产测序平台的技术转移,于2021年6月在中国市场正式推出华见微?肿瘤MRD定制化检测产品。该产品不仅能够更加提前发现和精准监测肿瘤复发,还可以快速判断手术、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高效辅助药企合作伙伴开展创新性临床试验设计,使临床研究能更早地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同时在国产测序平台上使用,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助力肿瘤诊疗和药物研发。目前,公司已开展了基于MRD检测的临床多中心试验,临床实践的积累在逐步增强,同时,也启动了相关商业化推广,检测样本量稳步增长。
问:公司新冠抗原产品的目前产能以及未来产能规划情况如何?公司目前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取得哪些进展?
答:产能是指生产能力,在现有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属于理论值。目前,公司抗原检测产品的日产能为600万人份。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优化新冠病毒检测策略的政策指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力争保障产品的生产供应。目前已与多家机构建立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相关的合作,正积极推动新冠抗原检测产品的可及性。抗原检测产品实际销售情况受政策、市场竞争及新冠疫情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目前尚无法预测其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问:以单细胞测序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发展是否会推动行业市场空间增长?
答:以单细胞测序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是基础研究领域重要的关注方向,也是近年来公司科技服务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命科学的精细化研究和探索,而以测序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也大大加速了其他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以质谱技术为核心支撑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糖组学、金属组学等组学技术发展,和基因组学一起从多个维度不断推动生命科学的系统性进展。
华大基因主营业务: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社会卫生组织等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华大基因2022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4.3亿元,同比下降8.52%;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下降37.06%;扣非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43.88%;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4.3亿元,同比下降8.5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下降37.06%;单季度扣非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43.88%;负债率29.78%,投资收益707.8万元,财务费用559.36万元,毛利率58.5%。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家,增持评级1家。
以下是详细的盈利预测信息:
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2.58亿,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出3306.26万,融券余额减少。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华大基因(300676)好公司评级为3.5星,好价格评级为2.5星,估值综合评级为3星。(评级范围:1 ~ 5星,最高5星)